2020
07/31
16:26
中國森林面積持續(xù)增長,是對中國近些年在恢復森林上所做努力的肯定。但在增量數(shù)字與排名背后,中國仍需要面對局部地區(qū)的森林問題,在增量的同時注重質量。
今天說一下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。還記得前些天讓人捧腹的“西雙版納大象醉倒在茶葉地里”的新聞嗎?雖然最后官方澄清只是野象群下山,進到村民家里,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,但這則新聞也是日益嚴峻的“人象矛盾”的縮影,也再次警示我們熱帶雨林的現(xiàn)狀不容樂觀。
首先來說一下,為什么原本應該生活在森林里的大象會下山去到村民家里。
棲身在西雙版納地區(qū)的亞洲象,是體型僅次于非洲象的現(xiàn)存第二大陸生哺乳動物。在雨林中,亞洲象發(fā)揮著類似“土木工程師”的作用:它們在林中的活動天然地形成了象道和林窗,使陽光能夠透過這些空隙,從而為雨林的健康、新陳代謝和林下植物的更新迭代,以及林中小型動物的活動,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
然而,隨著農(nóng)田、種植園、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擴張等人類行為的加劇,原本完整的雨林被割裂成小碎片,且碎片內(nèi)的森林健康狀況退化;再伴隨著外來物種入侵,亞洲象的覓食和活動空間受到了嚴重的壓縮和影響。
隨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衰退,不光人類從中獲得的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服務大打折扣,野生象群在其自然生境中獲得足夠的食物來源、掩蔽場所、以及適宜的功能性區(qū)域的可能性都在嚴重喪失。大象不得不與人類更頻繁地互動,它們學會了采食玉米等農(nóng)作物、在農(nóng)田中覓食和休息,把谷倉當成偶爾的自助餐吧,在人類聚居區(qū)附近游蕩玩耍,當?shù)鼐用竦纳a(chǎn)生活受到嚴重影響。盡管當?shù)厝艘矔源蛉さ目谖莵碇v述大象“調皮搗蛋”的事跡,但是財產(chǎn)損失和人身安全的威脅讓當?shù)厝藢Υ笙蟮膽B(tài)度五味雜陳。
亞洲象棲息地的喪失,不僅直接導致了亞洲象種群數(shù)量的危機,更演變成 “人象沖突”這一生態(tài)和社會的雙重問題。而要想解決這個復雜的問題,除了各種防象措施作為補救,我們還是得退回到問題的根本,那就是修復亞洲象賴以生存的雨林,讓它們“有家可歸”。
可喜的是,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內(nèi),建設亞洲象食物源基地的工作已經(jīng)開展了十余年。建設思路和方案,也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。起初,一線的林業(yè)、保護工作者和專家,嘗試在遠離村寨的退化土地上種植玉米等農(nóng)作物,期望能投其所好地引導大象去基地覓食遠離村寨,結果卻適得其反,不僅種植速度和數(shù)量遠遠不能滿足當?shù)叵笕旱男枨螅宜坪豕膭盍讼笕翰墒侈r(nóng)作物。經(jīng)過不斷的摸索和試錯,現(xiàn)在主要采取以清理外來入侵物種、恢復原生植被為主,選擇亞洲象在其自然生境中喜食的本土野生物種,對退化的土地進行植被再造,并結合其他森林管理的方式,逐步修復森林。
亞洲象和西雙版納的例子,其實還讓我們看到了保護森林、尤其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天然林和原始森林的重要性。那中國目前的森林覆蓋率如何?這些年經(jīng)歷了怎樣的變化?
遠古時期,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占陸地面積的60%以上。經(jīng)過歷朝歷代的人口和人類活動增加,這一比例逐步下降到新中國建國前夕的8.6%。
新中國成立后,由于發(fā)展的需求,天然林資源仍然被過度消耗,連帶產(chǎn)生了許多很嚴重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惡化問題。特別是長江和黃河中上游流域,水土流失嚴重,少數(shù)沿江地區(qū)的森林覆蓋率由建國初期的50%下降到只有3%左右。1998年的特大洪水更是給中國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傷痕。
自此,中國的林業(yè)政策開始逐步建立和完善,1998年大洪水后成為國策的天然林保護政策、2017年起停止全國的天然林商業(yè)性采伐、2019年出爐的天然林保護修復方案制度、以及2020年開始實施的新《森林法》,都給占中國森林面積的2/3、也是中國野生動物最重要棲息地的天然林提供了有效的保護。
經(jīng)過20多年的保護和修復,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2019年回升到23%,其中天然林——這一中國最寶貴的森林資源凈增2800萬公頃,大于整個英國的面積。
所以說,這與中國擁有世界領先的天然林保護政策是分不開的,這也毫無疑問是中國天然林保護的重大利好。但有一說一,在肯定保護工作成效的同時,我們還是不能忽視,由于長期的過度采伐和人為干擾,中國天然林的質量仍然不高,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脆弱、水土流失嚴重、自然災害頻發(fā)的問題仍然存在。
尤其是在所有類型的森林中,保持最為完整、質量最高、生態(tài)功能最好、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生態(tài)安全至關重要的原始森林,其狀況更加嚴峻。據(jù)國際環(huán)保機構綠色和平的《中國原始森林數(shù)據(jù)》報告[4],中國原始森林面積僅占森林面積的7.59%,遠遠低于全球36%的平均水平。這艘最有效的生態(tài)諾亞方舟急需擴大面積來容納更多的野生動物。
森林的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需要科學的規(guī)劃,而且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,需要不斷地投入和試錯,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滯或中斷,都可能使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——這就格外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、持續(xù)的資源投入,以及耐心地監(jiān)測和評估。盡管還有很多挑戰(zhàn),可喜的是2019年,國務院出臺了《天然林保護制度方案》,以及《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》,以構建自然保護地的分級分類管理體系。希望這些政策的落實,能夠對于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精準管理和保護、修復帶來切實的推動。
保護森林,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