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
07/30
14:00
在浩瀚的星空下,總有一種精神輝映蒼穹;在歷史的長河中,總有一種力量不可阻擋。
當肆虐的風沙吞沒了農田、草場,威脅著人們賴以生存的家鄉(xiāng)時,有一些堅實的足跡默默地伸向大漠深處,站在了與風沙搏擊的最前線。任何偉大的事業(yè)都是由人來創(chuàng)造的,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,讓許多流沙滾滾的不毛之地,變成了如今的牧場、農田、果園和藥圃,一叢叢沙柳、沙棗、沙棘、楊柴、梭梭、甘草,在漫漫黃沙上迎風搖曳。
這些為治沙艱辛付出的身影,讓生命之色浸染在黃沙之中,實現(xiàn)了從“沙進人退”到“沙退人進”的重大轉變,打造了一座座綠色的生命豐碑。
蘇和:大漠深處植樹人
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城市,有一位執(zhí)著的老人,退休后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,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荒漠戈壁中,治沙造林改善家鄉(xiāng)惡劣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協(xié)主席蘇和老人。
蘇和長期在家鄉(xiāng)額濟納旗工作,親眼目睹和親身經歷了家鄉(xiāng)生態(tài)的惡化。1992年,他就萌發(fā)了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城遺址邊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念頭,但受當時條件限制,無力成行。2004年他主動申請、提前兩年從盟政協(xié)主席的崗位退居二線后,放棄在城市安逸舒適的生活,帶著老伴義無反顧地來到黑城腳下,在荒漠戈壁上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植綠歷程。
在額濟納旗1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只有4%能見到綠色,可見,植物在這里生存有多么艱難。在驕陽似火、酷熱無比的戈壁中,在狂風肆虐、飛沙走石的沙漠里,蘇和和家人硬是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畝約9萬株,補植補造梭梭林4800畝,形成了寬500米、長3公里的一大片林地,建起了一道生態(tài)屏障。梭梭在沙漠扎根,蘇和像梭梭一樣,也在生命禁區(qū)扎下根來,防風固沙,綠化家鄉(xiāng),蘇和和梭梭精神品格一脈相承。